二审如何规范有效提交证据?法官这样总结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海一中法院 Author 潘静波
当事人参与民事诉讼,应该积极、及时举证,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、推进双方“攻击防御”、协助法院查明事实。但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,当事人举证往往未必会一次完成。这就导致一审审理结束后,二审程序中还会有新的证据出现。
下面,我们就立足审判实践,针对二审中如何规范有效提交证据,作一梳理总结。
一、在内容上,提交证据应围绕上诉请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(以下简称《民事诉讼法》)第175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。
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<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>的解释》(以下简称《民诉法司法解释》)第321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围绕当事人的上诉请求进行审理。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,不予审理,但一审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,或者损害国家利益、社会公共利益、他人合法权益的除外。
根据上述规定,我国二审民事案件的审理模式是“续审制”。有别于对审理范围不加限制的“复审制”和仅限于审理法律问题的“事后审制”,“续审制”是在一审基础上围绕上诉请求对案件进行审理,在确有必要时采纳新的事实主张及证据。
基于此,上诉人应从其上诉请求及事实、理由出发,提交相应证据。被上诉人作为相对方,在针对上诉请求进行答辩的同时,亦可围绕对方举证及自身答辩内容提交证据。
下面举个例子:
【案例】A男与B女数年前结婚,婚后育有一子。现女方以双方感情破裂为由起诉离婚。一审法院审理后,判决男女双方离婚,孩子由女方抚养,男方支付相应抚养费。一审判决后,男方未上诉,女方仅针对抚养费过低提起上诉。
上述案件中,女方作为上诉人,在二审中即应围绕提高抚养费金额所依据的事实,如男方收入较高、孩子支出较大等来提交证据。
此时,婚姻中感情纠葛所对应的事实,如男方常常夜不归宿、曾在双方争执中恶语相向、还有过出轨行为等,可能是情感的纠结所在,不吐不快,在一审审理双方是否应该离婚、男方是否存有过错等情况时亦会涉及,但从二审提交证据的角度而言,上述事实与上诉请求的关联度已经不大。而男方作为被上诉人,在二审中可就其自身收入不高、当地生活水准较低等内容来举证。
当然,之所以要强调围绕上诉请求提交证据,并不是不允许当事人提交其他证据,而是想说明,诉讼有其期限,审理亦有其范围。
案件纠纷相关的基础事实、一审起诉请求相关事实、二审上诉请求相关事实,恰如上图所示,在范围上并不等同。
各方应尽可能地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有效的地方。更何况,很多时候,类似在境外产生的证据等材料的收集,亦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,此时思考如何围绕上诉请求提交证据,未尝不是一种节省诉讼成本的考量。
二、在形式上,提交证据细致规范
《民事诉讼法》第66条 证据包括:(一)当事人的陈述;(二)书证;(三)物证;(四)视听资料;(五)电子数据;(六)证人证言;(七)鉴定意见;(八)勘验笔录。证据必须查证属实,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。
上述8个证据种类中,书证、物证、视听资料、电子数据为实物证据,当事人陈述、证人证言为言辞证据,鉴定意见、勘验笔录为过程型证据。当事人提交证据,看似只是将某物从一处转移至另一处的简单过程,实则形式上亦有讲究。根据《民事诉讼法》第73条、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》(以下简称《民事诉讼证据规定》)第19条等规定,下面就二审中如何细致规范举证,择要作列举说明:
(一)应当提交“证据目录”
不得不说,一份好的证据目录,是一张“低调但令人印象深刻”的名片,从中可以反映出制作者的工作态度与专业水准。通常,证据目录应当列明证据材料的序号、名称、来源、证明对象和内容等项目,如果是多份证据证明一项事实的,也可以将其归为一组,按组举证。证据名称应简要涵盖一些重要要素,比如聊天记录,应注明聊天的主体和时间;比如照片,应注明照片的内容等。证明对象和内容则尽可能进行归纳,既简单明了,又有的放矢。
(二)应当备好“证据副本”
除了准备好提交给法院的证据,还应预备好给其他当事人的副本,以便法院尽可能快速、准确地进行证据交换。在证据数量较多、体量较大的情况下,其必要性会体现得更加明显。
(三)应当提交“原件”或“原物”
当事人想自己保存原件、原物的,可以提供经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复制品。当事人提交原件、原物有困难的,应当说明理由,再提供相应复制件或复制品。如庭前提交法院的证据非原件或原物,则开庭审理时,应准备好相应原件或原物,以便法院及对方当事人查看、核实。
(四)应当提前进行必要“沟通”
如提交的是视听资料或电子数据,则要提前与法院联系,了解是否具备当庭播放的条件;如若无法当庭播放,则应做好沟通、尽早提交,由法院和对方当事人通过其他设备阅看;如是时间较长的视听资料,亦可将聊天记录等相关内容整理成文字材料,并标注出关键语句或时间点,以便法院和对方更方便、更有针对性地了解证据内容。
(五)应当正确认识“互联网”提交方式
当前,通过互联网向法院提交证据的情形越来越多。互联网提交只是改变提交渠道,但作为证据本身,相关要求不因此而改变或降低。比如有原件的,还是应尽可能提交原件的照片或者扫描件;需要当事人或代理人签名的,还是应签好名再行拍照或者扫描,而不是以在文档中录入名字来代替手写签名。
上述情况是不完全列举,未尽的内容还有许多。在这里,之所以强调细致规范提交证据,并不是只有细致规范提交法院才会收取或认定,而是诉讼作为一个专业化的“场域”,细致规范提交有其必要性。
一方面,可以让法院和对方当事人尽快准确了解你方主张,更好地组织证据交换和发表质证意见,将各方注意力聚焦于案件争议点。
另一方面,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询问、核对、整理、补充提交、往返奔波等环节,进而提升诉讼效率,体现诉讼参与方的专业和严谨。
三、在时间上,逾期举证会有相应后果
《民事诉讼法》第68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。
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,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。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,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,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。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,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。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,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,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、罚款。
一般认为,上述规定即是我国民事诉讼实行证据“适时提出主义”的体现。相对于证据“随时提出主义”,证据“适时提出主义”更强调诉讼效率与实体公正的兼顾,即通过举证期限、证据失权等制度设置,对当事人提交证据的时间加以一定程度的约束和规范,以更好地促进集中审理,提高诉讼效率,同时防止诉讼突袭,保障程序公正。
当事人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,即为逾期举证。在这里,举证期限并非某一固定之期限,根据《民事诉讼法》及其司法解释规定,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后经法院准许,或者由法院直接确定,还可因不同情况而申请延期或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,具有一定的灵活性。
但二审程序亦有其特殊性,如果是一审中已经存在(发现或取得)、能提交却未提交的证据,二审中再行提交(即便是在二审举证期限内),即属于逾期举证;如果是二审中才产生的证据,但超过法院确定或当事人协商确定的举证期限提交,亦属于逾期举证。逾期举证如果具有主观过错,显然有违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;如果情节严重的,即可能导致证据失权。
根据《民事诉讼法》第68条、《民诉法司法解释》第101条、第102条、《民事诉讼证据规定》第59条等规定,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,应当说明理由,针对不同情形,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处理:
(一)因客观原因逾期提供,或者对方当事人对逾期提供证据未提出异议,视为未逾期。
(二)非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,应当采纳,但应对当事人予以训诫。
(三)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,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,应当采纳,同时应依法予以训诫、罚款。处以罚款的,可以结合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主观过错程度、导致诉讼迟延的情况、诉讼标的金额等因素,确定罚款数额。
(四)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,该证据并非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,不予采纳。
下面看一个当事人因逾期举证被处罚的例子。
【案例】因剩余货款结算产生争议,A公司将B公司诉至法院。
一审中,B公司称其已经付清所有货款,但经一审法院反复释明,其并未提供相应证据。一审法院审理后,判决B公司支付A公司相应金额之货款。一审判决后,B公司提起上诉,并提交了付款明细、转账回单等证据证明其已支付部分货款。
二审法院认为,B公司二审提交的证据与本案基本事实相关,故予以采纳,并对一审认定的货款金额进行扣减后依法改判。二审法院同时认为,B公司作为商事主体,持有与本案事实相关的证据却因自身主观原因逾期举证,对一审法院查明事实造成重大干扰,构成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逾期举证,对B公司作出罚款10万元的处罚决定。
逾期举证的后果,涉及到对主观过错因素的评价,有时并非一目了然;而且,背后又关联到如何看待诉讼诚信,如何评价证据失权,如何衡量诉讼效率与实体公正,甚至是如何认识再审程序中的新证据等问题,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。
综上所述,二审中规范有效提交证据,应从内容上、形式上、时间上作综合统筹把握;在提升举证能力、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,促进集中审理、诚信诉讼。
声明:本文转载自“上海一中法院”微信公众号,在此致谢!
编辑:李想成
排版:王紫暄
审核:刘 畅
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,给我点个“赞”和“在看”呗